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客服热线: 40088 96596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专题活动 > 消费者权益保护

金融3·15 | 揭穿“减免债务”骗局 作者: 时间: 2025-03-13 00:00

 

 

近期,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对债务的焦虑,通过网络、社交媒体、路边小卡片等形式发布信息,声称能够“减免债务”、“快速解决财务危机”、“助力万人解债上岸”等,以“无效果不收费”、“成功案例众多”为诱铒,虚构成功故事,诱导消费者上当。

不法分子通常会伪装成“财务顾问”、 “律师”、“银行工作人员”等,向消费者收取高额的服务费、咨询费或所谓的“成功费”。不法分子不仅要求消费者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,甚至是银行账户信息,以便非法转移资金或进行其他欺诈活动,同时也可能会通过伪装财务困难证明、以消费者的名义或教唆消费者向有关部门投诉、以此来申请债务减免。这些行为不仅违法,而且会给消费者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。

风险隐患

财产损失风险

消费者一旦与不法分子签订服务协议,不仅需支付高额费用,还可能因不法分子的操作导致财产损失,甚至被卷入更严重的金融欺诈。

信息泄露风险

提供个人信息后,消费者面临信息被非法出售或滥用的风险。如果消费者试图终止服务,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骚扰或恐吓。

法律责任风险

参与或被迫参与不法分子的非法活动,消费者可能会面临法律诉讼,甚至被指控参与欺诈活动。

慈溪农村商业银行提醒您

理性处理财务问题

消费者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,通过正规渠道解决财务问题,不应轻信承诺快速解决问题的非正规服务。

合法途径解决纠纷

面对债务纠纷,消费者应通过与金融机构直接沟通。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或向仲裁机构提起仲裁,向法院提起诉讼等途径解决问题。

加强个人信息保护

消费者应妥善保管自己的个人信息,不轻易透露给他人,更不应将这些信息交给不可信的第三方处理,如遇欺诈,应立即向警方报案。